上海首个试点加装电梯的小区,已经完成了3栋楼!“别人家”凭啥能成功?
加装电梯,是不少住在老旧小区里老人的心愿。记者从上海市住建委获悉,上海自2011年启动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试点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未来还将考虑适当调整放宽启动门槛。但截至目前,全市仅完成204幢电梯计划立项,竣工运行的只有47台,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但静安区华怡园小区在处理这项棘手问题时,似乎格外“顺利”:截至目前,共有3幢楼房成功安装电梯,占小区楼房数量的75%。小区内1号楼还是全市第一幢成功启动试点的楼房。
“别人家”加装电梯为何能成功?近日,记者进行了实地走访。
因地制宜抚平“反对声”
走进华怡园小区,记者看到有3栋楼房的外墙楼道北侧,全部装有电梯。其中,1号楼于2012年立项,2014年竣工使用;3、4号楼于2017年立项并完工。这三部电梯,来得并不轻松,难点在于协商一致。根据相关规定,加装电梯要先过两大关:征得楼道里90%以上居民同意,且没有明确反对意见,还要征得小区三分之二以上业主同意。
加装电梯后,华怡园小区的住户可以轻松上下楼
一般认为,在加装电梯中不得益的底楼居民,是“反对声”的主力。但在实际操作中,参与推进项目的美丽园社区共建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会长陆纯见到了不同楼层、出于各种因素反对的居民。有的担心噪音,有的同意装却不愿交钱,还有的已经将房屋出租,房东觉得不能直接享受利益而拒绝加装电梯……
装还是不装?当居民意见僵持不下时,相对中立的第三方组织就要充当沟通的“桥梁”。联合会不断上门做工作,陆纯坦言“统一这些不同意见,需要因地制宜、倾听对方的声音”。
有的住户担心影响采光明确反对,陆纯便协调设计人员,把电梯的安装位置在可控范围内进行了调整,从楼房北侧围墙外挪动到围墙内。正在推进加装电梯的2号楼,2层住户因和高层住户长期有矛盾,不同意加装电梯。联合会的工作人员便劝说5层和6层的住户主动示好,通过写道歉信、主动问候等方式,缓和邻里矛盾。
华怡园小区的电梯全部安装在楼房北侧
“邻里关系好的楼房,加装电梯就相对容易。”虹口区镇西居委会党支部书记吴军说。凉城路1201弄77号楼的居民关系一直不错,一户住在一层的老人家庭听说要加装电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们原本住在高层,因为腿脚不便才搬到一层:“老年人上上下下爬楼梯的烦恼,我们感同身受。如果加装电梯可以一劳永逸,我们怎么忍心拒绝?”还有两户人家一开始态度犹豫,恰好赶上生病,邻居们时常过来探望问候,他们便渐渐转变态度,同意加装电梯。
牵头要有热心人、专业人
加装电梯涉及居民协商一致、审批、施工、竣工验收、运营维护等诸多流程,如果没有一个“动力引擎”,很难推进下去。
陆纯就扮演这样的角色。退休前他曾当过静安区人大代表,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是他当年的提案之一。华怡园小区大多住户上了年纪,他主动揽下繁重的加装电梯工作,发动自己的员工协调居民利益,又联系街道和居委会,以第三方组织的名义办理申报手续。1号楼是首个试点项目,碰到的问题最多,有一名工作人员隔几天就要跑趟相关部门,愣是跑成了专业的办理人员。有了成功经验之后,“联合会”又承担了3号、4号楼的加装电梯工作,并为其它小区提供咨询服务。
虹口区凉城路1201弄77号楼则是另一种方式:住在高层的一名老阿姨主动当起牵头人。退休前从事财务工作的她,主动管理加装电梯费用,打理得井井有条,深得邻居们的信任。此外,他们还接受上海首家加装电梯事务所——虹口区“家加乐”的专业指导和跟踪服务。“家加乐”负责人章建新介绍,加装电梯涉的手续和流程很复杂,“简化流程之前和建造一栋金茂大厦走的环节差不多”,居民摸不到门路的情况时有发生。“家加乐”成立半年来,共有306人次接受了咨询服务。
虹口区凉城路1201弄77号楼加装电梯已经启动施工
想方设法算清楚“经济账”
加装电梯的费用,需要每家每户按比例出资。记者走访发现,如今加装一部电梯至少需要60万元。根据市财政局《关于本市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试点政府补贴有关事项的通知》的补贴标准,政府按照加装电梯施工金额的40%予以补贴,最高不超过每台24万元。大部分费用需要居民自筹。
‘经济账’涉及切身利益,一定要算清楚、看长远。”陆纯在加装电梯之前,就把安装成本和后期运维费用,一并告知居民进行讨论。1号楼是试点项目,有不少政策优惠。约70万元的电梯,除去来自各方的支持资金,居民还需要缴纳16.8万元。经过居民充分讨论,最终决定按台阶数量、等比例计算出资费用。
在3号、4号楼改造中,资金分摊又进一步优化。在按照楼层计算的基础上,同一层还按照房屋面积再等比例分配,确保公平公正。加装电梯的出资比例,基本就是往后运维费用的出资比例。
碰到住户条件困难,拿不出那么多钱怎么办?陆纯表示,如果因为客观因素难以承担费用,有的邻居会帮忙分摊费用 。凉城路1201弄77号楼所在的江湾镇街道,探索出帮扶机制,一方面成立帮困基金,为困难家庭垫付费用。同时,和辖区内的共建企业合作,由企业预支费用,从而解决困难家庭的压力。
树立“样板”由点及面推广
华怡园小区1号楼从立项到使用,超过两年时间。但成功加装电梯后,3号楼、4号楼不仅意向征询同意率达到100%,而且从立项到完工,全部在一年内完成。“万事开头难。第一台装好了,由点及面,后面的就顺利不少。”陆纯说。
1号楼加装电梯的时候,全市范围尚没有先例参考。居民心里没底,办事人员也不知道怎么走流程。46个图章,是陆纯和手下的工作人员一趟趟跑政府部门办下来的,递交的文件有一厘米厚,前后花费了一年时间。后来,上海公布了一份增设电梯的实施流程图,13个办理步骤梳理得清清楚楚。如今,46个审批环节又缩减到15个环节,大大节约了审批时间。这些进步离不开包括华怡园小区在内首批试点的功劳。没有“点”的摸索,就没有“面”的经验总结。
在小区里,1号楼的成功经验带来了一些变化。其它楼房里担心加装电梯产生噪声和结构隐患的居民,常常跑去1号楼观察“样板”的运营情况,发现没有隐患,这才放心下来。虹口区凉城路1201弄77号楼是小区里的首座改造楼房,此前也参考了街道里其它小区的安装情况。普陀区宜川二村184号安装成功后,带动了周边居民的积极性,今年又启动了3幢楼房的安装事宜,还有3幢至5幢楼房的居民提出了安装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