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声!这里将打造全国电梯产业集聚区!
西南地区第一高智能电梯的试验塔
施密特电梯有限公司轿厢门自动化生产线
施密特电梯员工正在组装控制系统 / 图源:大足高新区
一部旧房加装电梯承载的是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部商用极速电梯连接的是经济市场飞速运转的步伐,一部智能无障碍电梯则凝结了科技创新的潮流和永恒不变的服务温度……
电梯,作为现代工业化发展的产物,是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工具,电梯行业的发展更是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在重庆大足,电梯产业从2014年第一家企业落户,到2024年争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梯产业集聚区,已走过第一个十年。可以说,电梯产业已经在大足聚链成群,并逐渐占据全市电梯产业“半壁江山”。
“从0到30亿”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百废待兴,电梯产业犹如一叶小舟,紧随国家城镇化建设的浪潮,劈波前行。据统计,仅2014年,中国电梯保有量就达358万台,占全世界电梯保有量的28%,是全球最大的电梯市场与生产基地。正是在这一年,中外合资企业富士电梯内部作出部署——决定把更多资源从浙江沿海向西部成渝地区转移,并将西南工厂落户于重庆大足。
“当时考虑到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走势和未来产业布局趋势,都在向中西部转移,而大足正好处于成渝相向发展的战略腹地,区位优势非常明显。”谈及公司为何选择落户大足高新区,重庆富士电梯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说。
2014年7月,刚落户不久的富士电梯便开启了重大技改项目,项目启动不久后,富士电梯便主动帮助大足引进配件企业澳菱电梯,紧随其后的澳菱又带来了施密特、华森等。一连串的电梯企业入驻大足高新区,在当时,称得上是“现象级”的招商引资。
为何会产生这样的连锁反应呢?这是因为大足高新区保姆级的政企服务赢得企业的认可,形成了口碑效应。通过以商招商、以企引企的方式,挂牌成立还不到一年的大足高新区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丰硕成果,大足电梯产业实现了从0到1、从无到有的飞跃。
产业发展前期,大足虽在短期内汇集了不少电梯企业,但整体产业链条还较为薄弱。为此大足高新区提出“聚链成群,以集群带动强链条”的产业辅导思路,成立电梯产业招商专班,并将国内外电梯龙头企业和配件企业名目整理成目标库,开展精准招商和以企引企。而大足区市场监管局则实行以主要负责人为链长的“链长制”,邀请全国20名电梯骨干企业专家组建产业链发展“顾问团”,针对大足电梯产业的薄弱配套缓解开展靶向“问诊”。
就这样,在企业、园区、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上市公司华菱电梯配件、行业第一保利导轨、一线品牌通润曳引机等20家核心零配件配套企业纷纷落户大足,全部投产将形成11万套零配件的产能,智能电梯产业聚链成群。同时,针对当前电梯行业特别是头部整机厂的投资模式正从布局生产工厂向布局DC(整机厂仓储转运)转变,大足区抢抓产业转型机遇,累计引进富士达西南DC、日立西南DC、三菱西南RDC项目,年仓储转运电梯整机1万台,全部运营后将带动配套企业产业产值增加约7亿元。
十年磨一剑,出鞘必锋芒。从2014年至今,十年时间,大足电梯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产业发展,形成了龙头牵引、集群发展、仓储转运、安装维护等全周期、全链条产业链。目前,大足高新区已建成重庆市智能电梯产业示范园,集聚电梯整机企业5家(全市占比50%,成渝占比25%)、核心配套企业20家以及技术研究院2家,整体占据全市电梯产业的“半壁江山”,电梯制造产业链“八大系统”基本完备,电梯年产能达4万余台,产值达30亿元,产能产值约占全市三分之一。可以说,在大足已初步形成集整机、零部件研发于一体的电梯产业集群。
“突破!突破!再突破!”
在中国电梯市场中,约70%的市场份额被讯达、日立、通力等少数外资品牌占据,本土电梯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事实上不足30%,且在技术上长期受外资企业限制。大足电梯产业作为中国电梯行业的“后起之秀”,在短短10年时间迅速成长起来,面对残酷的外资垄断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大足本土电梯产业如何突破重围,破茧成蝶?
在西南地区30多座电梯试验塔中,位于大足高新区智能电梯产业园内的单体大楼最为抢眼,因为这座高126米实验塔所运行的高速智能电梯速度可达8米/秒。也就是说,40层的住宅高楼,乘该电梯登顶仅需20秒。
而这8米/秒的极速电梯其实是大足“老牌”电梯企业施密特在形势逼迫下的自主创新成果。
“当时,4米/秒以上的电梯几乎被三菱、日立、奥的斯等外资巨头垄断。按照规定,每栋建筑需要一台电梯在1分钟内跑完全程。一栋400米的超高层建筑,至少需要一台能达到7米/秒的电梯。这意味着,没有高速产品就得放弃相当一部分高层建筑市场。”施密特副总裁杨光告诉记者,此前,为进入高层建筑市场,曾向外资企业定制4/秒的电梯,每年不仅多支付60万元的专利费,而且当产品售后涉及技术问题时就很难沟通。
事实上,从买专利到自主研发,施密特只用了1年时间。通过与中国科学院开展联合攻关,施密特不但攻克了4米/秒的技术难关,还成功研发出8米/秒的超高速智能电梯,一举打破外资垄断。“卡脖子”难题解决后,企业的招投标成功率提升了20%,利润也从原来的3%上升至28%。
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加装一部电梯,普通电梯企业需要3—6个月,而大足“新锐”企业重庆快科电梯只需40天。
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平台期,国内电梯行业增速放缓,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2020年刚入驻大足高新区的重庆快科电梯决定不走寻常路,瞄准国家政策扶持下的老旧小区电梯更新与加装细分市场。通过科技创新,在旧城改造方面拥有行业标杆级的技术专利——“带钢结构一体化积木式电梯”。据悉,运用该项专利技术,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时,就能如搭积木般快速完成电梯安装。凭借着工期短的绝对优势,重庆快科电梯实现弯道超车,很快就成为了市场宠儿。
“老牌”企业施密特与“新锐”企业快科是大足电梯产业迅猛发展的缩影,他们立足市场需求,紧跟社会发展需要,一次次用技术创新突破行业发展壁垒,揭示了十年来,大足电梯产业破解困局、突破重围的制胜密码。目前,大足电梯产业已经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施密特、富士两家工信部认证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立数字化车间,通过引进德国瓦格纳尔全自动喷涂生产线、日本日清纺数控36位转塔冲、瑞士ABB机器人生产线等国际一流设备,形成电梯“智造”生态链;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开设电梯产业学院,开展“双师制”“学徒制”试点,每年定向培养电梯产业技术人才2000余人。
“加快打造全国知名电梯产业集聚区”
12月4日,市委书记袁家军到大足调研,实地考察了施密特的电梯测试实验中心和智能制造指挥中心,肯定了大足电梯产业智能化发展的成果。他指出,要扎实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丰富企业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持续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提升产品质量,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需求。
当前,重庆正积极争取建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审批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大足)电梯产业集聚区建设,有关部门表示,将整合全市资源,支持大足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电梯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东有南浔,西有大足”的电梯产业格局。
事实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大足)电梯产业集聚区打造的过程,既是成渝地区电梯产业汇聚大足,形成区域产业共同体的过程,也是电梯产业作为先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进程。而“老将”施密特再一次先行一步。
在大多数人眼中,电梯只有坏了之后才会派人来修。这中间的时间差,实则给居民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也给工厂带来损失。而施密特瞄准的就是这一时间差,自主研发出能够实现故障风险预警的智能制造物联网监控平台:电梯运行中,系统将提示某些部件即将发生隐患,维保人员可根据信息提示精准维修;同时电梯发生故障后,报警信号会第一时间发送到系统,系统则同步通知维保人员前往维修。
施密特通过智能化打造,实现了电梯制造业与售后服务业的融合,也让其产品有了新的盈利点。2023年,施密特凭借卓越的售后服务系统,在全国12个省份“开花结果”,成立分公司,一些订单还将出口到孟加拉国。可以说,施密特为大足电梯产业在全国打响名号,起好了步,开好了头。
“下一步,我们将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大足)电梯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契机,继续坚持集群化发展,推动价值链高端和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通润曳引机等核心零部件投产放量;加速构建全市‘电梯先进制造及现代服务深度融合标准体系’,制定高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要求的‘渝派电梯’企业标准;坚持数字化发展。融合物联网、GPS设备、物流金融平台,打造集数据流、货物物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建设市级电梯维保联网数据中心,利用大数据分析,形成先进的预测、预防、预警和应急安全体系。”大足高新区负责人说。